Post

马原复习笔记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系统阐述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
  •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实践的意义:

  •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意识的本质:

  •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关系:

  •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量变质变规律
  • 否定之否定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的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

两点论:

  • 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 不仅要看主要矛盾,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
  • 不仅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 直接现实性
  • 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现实的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虚拟实践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准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真理与价值

真理:人们对客现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实践的特点(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决定的。

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性:

  • 客观性
  • 主体性
  • 社会历史性
  • 多维性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的构成:

  • 个体意识、群体意识
  • 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 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

  •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 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 构成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

  •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力转移的经济关系
  • 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产品分配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构成: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哲学等)、政治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

  • 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 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社会形态:

  •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构成: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我国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某种社会集团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群众观点:

  •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一切向人民群众服务
  • 虚心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

  • 一切为了群众
  • 一切依靠群众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 统一性: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自然属性)和抽象劳动(社会属性)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

  •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商品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
  •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 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劳动力价值:

  • 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两重性:

  •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

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 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

  •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 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垄断资本形式的变化
  •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 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变化
  •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 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祠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比如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